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发表时间:2021-08-03 14:32 江苏聚喜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JXKJ 01—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聚喜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提岀并首次发布。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聚喜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军。 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的产品号型、 要求、试验方法、判定规则、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储存。 本文件适用于鉴定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的品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296.4 消费品使用说明第 4 部分:纺织品和服装 GB/T 4856 针棉织品包装 GB/T 20944.3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 3 部分:振荡法 GB/T 30127 纺织品 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GB/T 30128 纺织品 负离子发生量的检测和评价 EPA 6010D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吸光发热性能 Heat generating property by light absorbtion 纺织品在光照条件下将光能和热能进行吸收、转化和储存,使得材料内部能量聚集、温度升 高的性能。 3.2 Q/JXKJ 01—2021 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 Multifunctional knitted underwear with heat generating property by light absorbtion 具备吸光发热以及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多种性能的针织内衣。 4.产品号型 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规定执行。 5 要求 5.1 要求内容 要求分为原料要求、内在质量、外观质量三个方面。内在质量包括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指标和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内在质量指标。外观质量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执行。 5.2 分等规定 产品在达到原料要求,以及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指标前提下,分等规定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执行。 5.3 原料要求 吸光发热多功能针织内衣的纤维原料,要求至少含有锌、钙、铁、镁、钾、铜、硒微量元素。 5.4 内在质量要求 5.4.1 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指标见表 1。 表 1 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指标 5.4.2 其他内在质量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规定执行。 5.5 外观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规定执行。 6 试验方法 6.1 微量元素 按 EPA 6010D 执行。 6.2 吸光发热性能 按附录 A 执行。 6.3 抑菌率 按 GB/T 20944.3 执行。 6.4 远红外性能 按 GB/T 30127 执行。 6.5 负离子发生量 按 GB/T 30128 执行。 6.6 其他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的检验,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执行。 7 抽样规则 原料检验以及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的检验抽样数量为 3 件,其他内在质量和 外观质量的检验,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规定执行。 8 判定规则 8.1 原料要求以及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任何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原料要求以及吸光发热、抗菌、远红外、负离子发生性能全部合格,则按针织内衣相关产品标准进行判 定。 8.2 复验 8.2.1 任何一方对所检验的结果有异议时,均可要求复验。 8.2.2 提请复验时,应保留提请复验数量的全部。 8.2.3 复验时检验数量为初验时数量的 2 倍,复验结果按 8.1 规定处理,以复验结果为准。 9 产品的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和储存 9.1 产品使用说明按 GB/T 5296.4 规定执行。产品执行标准编号:标明本标准的编号和执行的针织内衣 相关产品标准的编号。 9.2 产品的包装按 GB/T 4856 或协议进行。 9.3 产品运输应防潮、防火、防污染。 9.4 产品应放在阴凉、通风、干燥、清洁的库房内,并防蛀、防霉。 附录 A (规范性) 纺织品 吸光发热性能试验方法 A.1 仪器设备 A.1.1 测试架 主体为底边 30 cm×30 cm,高为 120 cm 的长方体不锈钢架,射灯固定在顶部一可升降的装置上, 可 绕轴心旋转的载物台固定在测试架的底板上,底板为浅色绝热材料,样品夹和温度传感器固定在载物台 上,主要轮廓见图 1。 图 1 测试架轮廓图 A.1.2 温度传感器及温度记录仪 温度传感器精度为 0.1℃,其表面应能与试样充分接触,但避免使试样拉伸。温度记录仪示值精度 为 0.1℃,数据采集至少每 8 秒记录一次,可与电脑配套连接采集数据。 A.1.3 射灯 额定功率 500 W。新的灯泡应先测定光照度,然后再定期测定灯泡的光照度,建议每 1 个月测定一次。当光照度和**次测定的相比,衰减>10%,则需要更换灯泡。 注:每次测定光照度应在底板上的相同位置。 每个样品至少剪取0.5m以上的全幅织物,取样时避开而端2m以上,如为制品,至少取一个单元。 裁取具有代表性的试样,应避开疵点、褶皱,距布边至少1/10幅宽,保证试样均匀分页在样品上. 每块试样不应包含相同的经(直向)纱和纬(横向纱)。 每个样品制备2个组合试样,每个组合试样由两块(60±1) mm×(100±1) mm的试样组成,试样 反而相贴合,沿三边缝合成一袋状插入口,形成一个组合试样,缝合线应与织物的长度或宽度方 向平。采用涤纶颖纫线平缝,针迹密度为8针/2cm~9针/2cm。样品尺寸如图2所示.以相同的方 式制备2个对照组合试样。 注:对照试样是指与样品面料相同,该面料未经过功能性效果处理。(一般由客户提供,如果无法提供的建议统一用GB/T 7568.2 规定的棉标准贴衬。) A.3 试验步骤 A.3.1 按GB/T6529的规定,样品在温度(20±2)℃,相对温度(65±4)%的环境下调湿至少4h 并进行试验。 A.3.2调节射灯(5.3)灯丝与测试架(5.1)底板的垂直距离为(50±1)cm,适当调节载物台和温度 传感器(5.2)的位置使得两个温度传感器升温速率保持一致。连接温度记录仪,设置数据采集至少每 8秒记录一次。 A.3.3戴上手套后将温度传感器分别插入组合试样和对照组合试样。 待组合试样与对照试样的测试初始温度为(20±4)℃,且两者显示的温差<0.5℃时,开启射灯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20min. A.3.4 调换组合试样与对照试样的位置,重复步骤7.3~7.4。 重复以上步骤,完成 2 个组合试样的测试。 注:每次测试完后需等射灯温度降低到原始温度再进行下一次试验。 A.4 结果计算 将样品组合试样和对照组合试样在载物台不同位置时所测数据取平均值,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绘制纺织品吸光发热升温曲线,分别记录两曲线在第 0 和 20min 后的温度 TS0、TC0、TS20、TC20,按下式计算组合试样、对照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升温值 T’、T”和相对温差 ΔT。最终结果为两次实验的平均值,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T’= TS20 - TS0 式中: T’—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后的升温值,℃ TS20—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后的温度, ℃ TS0—组合试样光照第 0min 时的温度, ℃ T” = T C20 - T C 0 (2) 式中: T” —对照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后的升温值,℃ TC20—对照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后的温度, ℃ TC0—对照组合试样光照第 0min 时的温度, ℃ Δ T= T’ - T” (3) 式中: ΔT—组合试样和对照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后的相对温差,℃ A.5 评定 按本标准测定,当组合试样和对照组合试样光照 20min 后的相对温差(℃)≥3,可视为具有吸光发热性能 |